技术改变生活,这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句空想。而是正在切实发生的现实:是让病灶无所遁形的“纳米光刀”,是正在广泛应用的自动驾驶,是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的金属3D打印技术,是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对一场降雨的精准预测和监测……这些“改变”,源于一颗颗科技创新的种子,正在武汉,深深扎根,破土成苗。
“科创幼苗”为何能扎根武汉,答案或许正在武汉这片科创沃土之上。为着力解决创新所需的“阳光、土壤、空气与水分”,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实施“育苗计划”:面向成立5年以内,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初创科技企业,择优遴选200家具有较强创新性和较高成长性的企业,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压茬滚动支持。
“目前常见的病理诊断技术,需通过对手术取出的样本进行物理切片,到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测。这种传统切片技术,存在着微小病灶漏诊、误诊的风险。”武汉慧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观生物”)相关负责人展示着一台“科技感”拉满的显微镜,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设想: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病理诊断呢?
这种设想并非“科幻片”,而是已经在慧观生物成为现实:高通量3D病理光片显微镜,采用创新的纳米级超薄光刀技术,可以把整个切下来的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3D影像,帮助医生做病理诊断。“不需要物理切片,而是用激光去扫描组织,像一把‘光刀’,对组织细胞进行‘虚拟切片’。”慧观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道,3D影像比传统的2D成像更清晰,让病理诊断更便利、更准确。
创立于2022年的慧观生物,聚焦于细胞影像科技,用一次次技术攻关、一次次产品迭代,让科技创新服务民生。如今,这家科创小微企业已经组建起超30人的研发团队,回望来时路,慧观生物相关负责人感慨:“虽然布满坎坷,但我们‘以光为刃’,披荆斩棘。”这与慧观生物的核心产品形成互文。
“当时,我们正在研发的产品需要使用一款外国制造的特殊光学镜头,但该产品禁止用于商业用途。”慧观生物相关负责人分享道,为突破技术封锁,慧观生物与华中科技大学科研团队紧密合作,打破传统的几何光路设计,自研全新的光机电系统结合计算光学,完美避开特殊镜头的桎梏,并使最终产品的性能指标显著提升。
入选育苗计划为慧观生物的技术研发起步阶段带来了一场“及时雨”。“‘育苗计划’为慧观生物提供了两轮共3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企业缓解了人力成本压力,并为关键技术的原理性验证提供了一定的研发经费保障,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早期研发风险,更为后续产品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慧观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在算力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车辆在离开实验室之后,仍能满足严格的安全标准和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这样一道难题横亘在魔视智能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魔视智能(武汉)”)的科技创新初期。“构建高精度的仿真测试环境、结合海量的实车路测数据迭代优化模型、跨部门的紧密协作……”CTO王凡如数家珍般回顾了公司是如何通过上下求索寻求技术突破。一个个环节揭示了同样成立于2022年的魔视智能(武汉)是如何扎根武汉“车谷”,如何书写自己的科创传奇。
魔视智能(武汉)聚焦于智能驾驶前沿技术的工程化落地,自主技术实现了在复杂光照、恶劣天气下超98%的环境感知准确率。2024年入选“育苗计划”并获得持续支持,“这个计划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政府对我们这类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处于高速成长期科技企业的重视和期待。”王凡表示。
除了30万元资金“精准滴灌”被用于重点量产项目的关键模块研发冲刺阶段,其“分批次、递进式”滚动支持机制,助力魔视智能(武汉)的拔节生长。据《武汉市初创科技企业育苗计划实施方案》显示,育苗计划以三年为一个实施周期,通过后补助方式予以滚动支持。根据企业的创新性、成长性等指标,第一年遴选200家左右企业,给予每家10万元支持;第二年从200家中择优遴选150家左右,给予每家20万元支持;第三年再从150家中择优遴选100家,给予每家20万元支持。
“它并非‘一锤子买卖’,而是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和成长性,提供持续、分阶段的扶持。”王凡表示,这意味着企业有机会在后续批次中,凭借更出色的研发进展、市场表现或承担更重大的技术攻关任务,去争取更深层次的支持。
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滚动机制项目研发过程中的各个节点更自然地契合,在关键节点提供持续助力。这种“促拔节”不仅是育苗计划的亮点,更是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培育创新主体的巧思:梯度实施初创科技企业育苗、小微高企跃升、骨干高企瞪羚、领军企业引领等四个计划,精选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高质量创新主体,全生命周期陪伴成长。
成立于2023年的武汉五迪增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迪增材”),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未来创新技术产业基地,从事金属3D打印技术与设备研发以及打印服务,同样也是“育苗计划”的入库企业。
金属3D打印技术,以其定制化、低损耗、精密制造等优势,在航空航天、军工、医疗器械等对产品性能要求苛刻的制造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据五迪增材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比市场上同型号的产品,五迪增材能做到效率提高4~10倍,走在行业的前端。
尽管拥有着行业内的资深班底,但作为一家科创小微企业,五迪增材在初创阶段同样面临着融资难题。“当时,银行带着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的信息主动找到我们,从申请到放款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据五迪增材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评估,五迪增材知识价值信用评级B,一次性获得银行支持300万元资金。
据了解,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是一种轻资化、信用化、便利化的新型债权融资模式,无需任何抵押,不用任何保证金,企业凭借自身的知识价值就能获得贷款,让知识要素发挥作用,是“市场更有效,政府更有为”的重要举措。
从被动触达到主动服务,点对点解决科创小微企业的发展痛点,是武汉市为科技企业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做出的重要举措。当前,武汉正着力构建以科技金融工作站为节点的科技金融服务网络,重点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支撑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让科技金融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活水”。
2025年初,武汉测度未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测度未来”)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感谢信:“合力推动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创新研发,共同打造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气象应用的创新生态。”这既是对测度未来核心业务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测度未来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份认可。
同样成立于2022年的测度未来,也是“育苗计划”中的一员。通过精确提取北斗信号在降雨过程中因穿过大气层而发生的延迟变化,结合气象数据,来推算降雨量的分布和强度,测度未来的产品为高精度、全天候、低成本的降雨监测提供了可能。
“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在水利、应急、气象等领域创新试点进行了数据比测,已在几个城市进行试点部署。”据测度未来总经理张书文介绍,公司的科研成果来自于武汉大学,转化已正式落地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育苗计划’连续两轮的支持,对公司科研成果鉴定以及转化都有帮助,也坚定了我们坚持科技创新的信心。”张书文表示。
一笔笔订单,是成绩单,也是武汉市许多如测度未来一样的科创小微企业写下的“科技成果转化”答卷。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武汉市坚持市场导向,聚焦重点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对科技企业、高校院所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形成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并投入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武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2442家增加到2024年的超1.64万家,增长了5倍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投入创新,2024年入库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接近20%,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在武汉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征途上,一批批科创小微企业充分吸收着这片科创热土的“阳光、土壤、空气与水分”,自幼苗而始,拔节生长。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