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我的小妹难道会缺这样的东西?”8月6日早上九点半,坐落于郑州市黄河畔的大志影视文化产业园内,已有“妹控霸总”在对镜热演。
这个投资3500万元打造、号称“郑州最强室内拍摄基地”的影视产业园,有着从剧本到成片的“一站式保姆级服务”经营模式。这种“全链服务”与郑州市金水区短剧产业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近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走进大志影视文化产业园,与距离短剧行业最近的一线从业者,聊聊金水乃至郑州的长远“短剧梦”。
大志影视文化产业园位于黄河南岸的兴达路街道黄岗庙村。一幢占地50亩、外形酷似城堡的建筑搭配周围的村庄,乍一看给人一种“怪异”又“协调”的观感。
走进正门,常出现在手机屏幕中的大热场景“霸总家”、公司“格子间”、公安局、各年代医院、KTV等50余个室内场景被一条走廊串联,身处其中可谓“移步异景”。除此外,高挑的民国风大堂、华丽的宴会厅、城堡走廊甚至1:1模拟的地铁站候车站台让人不禁感叹影视行业室内实景的精致与全面。
“我们目前处于试营业,已经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的短剧团队来拍摄。比如刚过去的七月份,这里一共接待了200个剧组,平均到每天大概有7、8个剧组同时拍摄,这个数字最高可达到15个。”大志影视文化产业园运营总经理赵建亭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剧组使用场景需要提前预定,目前最火爆的场景已经预定到了九月份。
据赵建亭观察,现在的微短剧一个剧组平均有40至50人,不过大多是群演。“现在的微短剧走精品化路线,对品质要求逐渐上升。剧组进场后,能统筹的情况下我们所有场景都会对剧组开放,按目前状况,营收已达预期。”
为何会在黄河南岸的村庄里建一个影视基地?赵建亭说,在“大志”落成之前,他曾经营影视类器材租赁生意。有人说他是“转行”到短剧行业,他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儿。之前我是在为影视行业生产端做支撑,现在仍然如此,只不过把我的服务更完善,比如从提供器材、人员到提供场景甚至服化道。这对我的上游客户是友好的,所以大家愿意来‘捧你的场’。”
顺着“影视全生态服务链”的思路,大志影视文化产业园内设有团队创作空间、编导、演员工会、场景、摄影灯光器材及团队、服化道、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商业配套甚至是食堂等后勤保障等板块,即便是新手剧组也可以不再为剧本落地而发愁。
与“大志”的水到渠成一样,郑州市依托交通、人才等优势,在微短剧行业逐渐立足。据统计,2024年,河南省备案微短剧超5000部,其中557部作品共1465次跻身全国短剧热力榜,郑州微短剧头部企业“天桥短剧”单家年产量超1000部。
“在微短剧赛道里,郑州确实占据了一定的江湖地位,尤其是生产环节,在全国可以说数一数二。”赵建亭分析,在传统影视行业中,灯光师、摄影师等河南籍从业人口本身数量众多,郑州市传媒公司、广告公司数量也有一定基础,除此外,郑州的交通优势和城建优势对都市题材的影视拍摄也有着显著的吸引力,“它有类似一线城市的城景,也拥有远远低于一线城市的成本。”因此,赵建亭认为,郑州市发展微短剧行业,“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2025年7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为未来三年郑州微短剧产业发展划定清晰路径。从“微短剧之都”到“微短剧创作之都”,创作二字将郑州的微短剧赛道更加细分,剧本写作、视频制作的分量也变得更重。
据了解,金水全区共集聚各类文化传媒公司500余家,其中具备影视拍摄资质的专业机构330余家,约占全省1/3。全区50多家从事微短剧拍摄的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就业超2万余人,每月预估拍摄微短剧200部。金水区作为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核心承载区,抓住机遇托举“竖屏”产业,在“创作”二字上发力,也应是“水到渠成”的事。
除产业基础外,制作成本是剧组最关心的话题。“经测算,金水微短剧制作综合成本较北京、上海等一线万元区间,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3-6个月,兼具高性价比与高盈利潜力,具有显著的市场竞争力。”金水区文旅体局工作人员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目前,金水区已建成大志影视基地、凤凰城影视基地两大专业拍摄园区,拥有“文商旅”载体434个,其中郑州记忆·1952创意园、农科路酒吧街、花园路飞机楼等特色场景,可精准匹配古装、都市、年代、职场等多元题材拍摄需求,实现“一区取景、全类型覆盖”。
金水区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抢抓微短剧产业爆发式增长战略机遇,金水将以打造“中部地区微短剧全产业链影视园区”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不主导、补位不越位”的工作思路,以“人才集聚+产业融合”为抓手,建立重点企业走访服务、产业发展座谈研讨等工作机制,初步实现了双轮驱动、产业集群的工作格局。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已超过5.92亿的外卖用户规模。也就是说,看过短剧的人不一定点过外卖,可见微短剧行业市场之大。
在大志影视文化产业园走访时,记者见到了正在等戏的小F(化名),小F告诉记者,他有稳定的本职工作,演短剧属于兼职。据小F观察,短剧行业演员需求量大,只要想演、会演,拿到戏不算难,“剧组会发通告招募演员,一般需要提前试戏,平均两三天就能拿到一个戏。群演日薪不算高,大约110元以上,小特(指有一两句词的群众演员)能有个200-300元。”从龙套到小特,小F只花费了小半年。
不仅国内演员需求量大,在短剧出海热的背景下,外国演员更是紧缺。赵建亭也证实了这一现象,“近来海外剧数量确实有所提升,但是短剧出海发展有一个瓶颈所在,就是(外国)演员不够用,这也是很多短剧从业者的一个共识。”据了解,一些出演短剧的外国面孔是为了趁来华旅游间隙“体验”演戏,并不是长期的短剧演员,“演技”也并不专业,甚至其在国内停留的时间不足以拍完一整部剧。专业演员的紧俏直接导致了剧目的国际化、精品化不足的问题。
尽管有提升空间,作为一线从业者的赵建亭仍看好郑州的“竖屏”产业发展。“无论如何,短剧对郑州来说是一个增量。除了经济层面,对于郑州城市的曝光度、话题度、关注度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现在在郑州,提起来拍短剧,大家司空见惯,不仅促进文旅,还会引入一定的从业人口,就像以前拍戏大家都去当‘北漂’,现在咱也有‘郑漂’。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跟城市的期望是一致的,希望郑州能借助微短剧在影视行业立得住、走得远。”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