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乌龙山,泱泱三江水,在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杭州建德这颗文化明珠,熠熠生辉
三国时期,孙韶因“建功立德”被封为“建德侯”,自此,建德登上历史舞台,后又成为严州府治,见证“繁华水运千帆下,四方商贾涌城门”的热闹景象;
置县1800年,文人墨客在此寄山水、议豪情,留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名篇巨作;
转至今天,新安江水电站九孔泄洪时的滂沱气势,再现了“三自精神”的自强不息;大小村庄的“文化乡集”里,各色文体活动遍地开花,诉说着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升高
新时代下,建德将“文旅共富”放在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创造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建德持续迸发文化活力的关键一招。
这个夏天,“浙BA”的热度燃动全城。在建德,因运动而燃的氛围,也引爆乡村。
已连续举办两年的“文化乡集杯”和美乡村篮球赛,近期开启了第三届的海选赛。00后球员程江乐,又忙活起“村BA”的备战训练。在刚刚结束的“浙BA”杭州西部赛区中,这位24岁的年轻小伙,凭借硬实力,拿下了建德队对战桐庐队时的全场MVP(最有价值球员)。
程江乐说:“以前我们篮球爱好者想打球,要么去学校,要么去体育馆,场地数量有限,要靠抢。现在几乎每个村、每个社区的文化乡集都有场地,而且都是高规格的比赛用地,还有休息区,打起来很舒服。”
如他所言,全民参与的文体活动,需要阵地的支撑。2023年以来,建德针对乡村基层文化服务不均衡、不充分、不对口等痛点,实施文化阵地整合提升工程。而其整合提升的创新点,就在于阵地综合服务能力上“有无本地特色、有无群众参与感”。与之对应,截至2024年底,建德推出了40个特点鲜明、形式丰富的“文化乡集”服务综合体。
大店口村的航头镇“文化乡集”以篮球为切入点,将限制场地改造成专业篮球场。如今每逢落日西垂,航头镇“文化乡集”篮球场上,总是热闹非凡球场上,村企代表队上演“龙虎斗”,传球、上篮、抢板、反杀等精彩瞬间层出不穷;看台上,小到孩童,大到老者,皆在呐喊加油。
“村BA”的热度还在持续,“我们的村T”又拉响了声势。近来,由建德市委宣传部发起的2025建德“我们的村T”,正在火热招募中。从其招募的内容来看,只要想参与、有创意,任何一名普通群众皆有机会登上这场全民T台。而作为发起者,杨村桥镇“文化乡集”也已培育出一支专业的“8090模特队”“掌勺少女乡村模特队”,参与者尽是热爱生活的普通群众。
“40个文化乡集,就是40个不同特色的文化阵地。通过阵地发起各类新潮、有群众关注度的活动,以此提升阵地服务,带动更多群众参与,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建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从阵地到直通车,建德“文化乡集”服务综合体覆盖面正在扩大。2024年以来,建德在“文化乡集”基础上,新增“德润建德17出发”服务直通车机制。每次发车,都配备了10名专业团队,集成文化、生活服务,将优质文化资源、便民服务直接送达基层。
去建德游乡村,可以来一场透心凉的山水游,也可以看一场高品质的摄影展。在航头镇航川村,一场名为“何以青绿在航川遇见美丽中国”的摄影展正对外开放。
在乡村看展有何不同?95后创业青年陶东来说:“在这里看到的每件摄影作品,都能在村里找到真实的故事。这是在乡村看展最大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除了创作原型来自乡村,该展览的创作主体还有普通村民。据悉,展览共呈现了66幅摄影、摄像及艺术装置类作品,创作者来自省内20位专业摄影师及航川村村民。这些村民也并非随手拍的业余选手,而是航川村摄影艺术学校的学员。
村里成立航川村摄影艺术学校,得益于“文艺村长”的到来。2022年,作为建德选派的首批“文艺村长”,范胜利到村开班。近来举办的摄影展,包括了摄影班学员3年学习实践的精品成果。
在建德,像范胜利这样的“文艺村长”,还有78名。他们本是各自领域的文艺尖兵,带着一身本领,走进乡村,参与“送文化”下乡的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建德“文艺村长”累计开展文化活动280余次,有2万余人次响应参与。
然而在过去3年里,“文艺村长”的“朋友圈”还在扩大,从“文艺村长”变成了“文艺村长和他的朋友们”一同服务基层。
三都镇镇头村“文艺村长”周霞便是个典型。在刚刚结束的“音醉三都嗨FUN一夏”音乐季上,由村民参与、高校联动的精彩表演点燃夏日乡村的热度。仅音乐季期间,三都镇就吸引外地游客8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万元。
乡村音乐舞台如此火爆,离不开文艺精品创作。而这些牵动全民参与的创造力,就来自于“文艺村长和他的朋友们”。“这次表演的作品中,所有编曲、剧目创作,都有专业老师的加持。在他们的影响下,村民们的学习成果会更丰富,积极性也会更高。”三都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专业力量的加码,乡村文艺团队的文化素养节节攀升
平均年龄60岁以上,组起现代电声乐队玩“巡演”。在浙江省内的乡村舞台上,草帽乐队小有名气。队员们皆是草根,穿着布鞋、戴着草帽,但玩起萨克斯、架子鼓、吉他等现代乐器却行云流水。成立两年来,草帽乐队已参与演出15次。
有银发族组乐队,也有年轻创客说起脱口秀。“更嗨宣讲小剧场”一上线,更楼街道“更有味”文化乡集内就聚满了年轻人。每月一场的脱口秀,成了山城青年们释放情绪、缓解压力的打卡地。而脱口秀背后的主角也是当地的20余名青年创客。
从“文艺村长”到“文艺村长和他的朋友们”,建德在人文乡村建设路上,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进阶转变。
文化富民,不仅是富脑袋,也正在富钱袋。如今,随着基层文化队伍素养逐渐从“土味”切换至“潮味”,由他们参与创作的文艺精品,也正不断擦亮建德乡村文旅的金字招牌。
近来,一首《江边小村》原创村歌的音乐短片不胫而走。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直接做起了推介:“建德下涯,我的家乡。”“家乡的美景,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游玩。”
这个引来网友纷纷推荐的《江边小村》,是个百分百的村级产品词曲人为下涯之江村“乡村梦想家”吴核;演唱者为本村的“歌之江”合唱团,一群经过专业训练的、爱唱歌的“村头大妈”们;就连音乐短片的拍摄、剪辑,也是出自村内的摄影爱好者之手
“精品文艺一定是符合当下实际的。像之江这样的美丽乡村,要发展就需要文旅产业的注入。那么,我们村歌的创作,也是基于当下互联网传播的特点,让其具备传唱度。”吴核的考量得到了实战的检验。在今年举办的“乡村星播客 魅力燃九州”电商人才大赛决赛中,“歌之江”合唱团演唱的《江边小村》,获得了二等奖的佳绩。
刚结束首演的乡村音乐舞台剧《渔乐糍香》,正在进行新一轮剧目打磨。接下来,该音乐舞台剧将招募草根演员,作为文旅产品常态化演出。“音乐舞台剧需要兼顾舞台表演的专业性,但是要成为文旅产品,就需要增加其中的互动性。”主创团队负责人说。
所谓互动性,包含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因此,主创团队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在台词设计上,融入方言“苏苏鲜”(非常鲜)之类的大白话,让游客易学唱;二是在演奏乐器上,把传统渔具改造成乐器,让游客有好奇心,且上手快。
“我们8个篇章里,有单独的篇章,专门设计了互动环节,游客可以在村民演员的引导下,直接加入到演奏团队里来。”该负责人说,这样沉浸式的设计,可以让本地的九姓渔民文化在文旅产业里活态传承下去。
乾潭镇下梓村“文艺村长”王介明将传统剪纸艺术融入服装设计,由拥有260多万粉丝的抖音短视频创作者在奥运会期间带到巴黎展示;更楼街道甘溪村“女红工坊”,年培训绣娘160人次,开发荷包、刺绣等文创产品23类,实现人均月增收1500元
“我们正在尝试通过建立文艺创作产品开发市场转化的完整产业链,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建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当精品文艺的风,吹遍乡村,人文之花开满林间山野。此时,建德乡村的美丽画卷里,风景有了会说话的能力。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