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进步及社交媒体迅猛发展,如今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记录生活、发布图片和视频。
根据世界著名图片分享平台Flickr的统计数据,2023年用户上传到该平台的照片,超过50%是通过手机拍摄的。
尤其是在生活类、社会类的新闻摄影领域,许多自媒体、拍客替代了专业摄影记者的角色。
当手机摄像头成为人类新的视觉器官,曾经被视为时代之眼的摄影记者,正站在技术民主化浪潮的十字路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摄影记者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回顾那些震撼人心的专业摄影作品,我们能深刻体会到摄影记者的不可替代性。
摄影记者在全球各地的重大新闻事件现场,总能第一时间捕捉到最具代表性的画面,为全球媒体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图片。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新京报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不少难忘的瞬间。(详情点击查看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媒体记者在现场采访 新京报首席记者 薛珺
普通拍者拍摄的内容往往缺乏严格的核实过程,容易出现信息不准确甚至误导公众的情况。
而摄影记者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遵循着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拍摄和报道过程中会对信息进行多方核实,确保所发布的内容真实、客观、准确。
2022年重庆山火,新京报摄影记者深入现场,拍摄社会各界齐心协心灭火的珍贵画面
新京报摄影记者郑新洽摄影报道《热血“长城”凡人大义》获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二等奖
摄影记者拥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瞬间。
这种洞察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而是需要长期的新闻实践和对社会的深入了解。
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于2016年在四川凉山州悬崖村拍摄的爬天梯上下学的孩子,这组图片报道第一次让悬崖村被外界广泛获知,也改变了悬崖村的命运。
在构图、光影运用、色彩搭配等方面,摄影记者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能够拍摄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作品。他们懂得如何根据不同的拍摄场景和主题,选择最合适的拍摄设备和参数设置,以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记录,更是饱含着摄影记者深入的思考、专业的技巧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具有深厚的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引发人们深入思考。
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公民摄影的即时性对摄影记者构成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媒体出现了针对摄影记者的裁员现象。面对这些挑战,摄影记者需要积极寻求转型之路。
摄影记者不能局限于传统新闻摄影范畴,仅仅满足于捕捉瞬间的画面,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故事,通过系列照片、图文结合等方式,注重对事件的全面解读和分析,进行深度报道。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所探索出的解困影像调查报道模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如2014年刊发的题为《沙漠之殇》的报道,是陈杰所做的关于腾格里沙漠腹地因被化学工业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严重污染的独家报道。此报道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务院迅速成立专门调查组,掀起了新环保法实施前夕的“环保风暴”,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陈杰表示,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应该具备记者的各种能力——文字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然后再用相机去拍摄、表达,这样的影像才有力量。摄影记者要深入研究、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积累丰富的行业知识,这样才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敏锐的判断,然后才能用影像去表达。摄影记者如果只会拍照,不会写稿、不懂后期制作、不具备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只是一个扛相机的人,那注定会被取代。
摄影记者还可以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如环保问题、城市变迁等,进行长期跟踪拍摄,制作出有深度、成体系的专题摄影作品。
新京报2024年度新闻摄影奖作品《冰川守望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兰红光点评认为:照片勾勒出“冰川守望者”栩栩如生的容颜,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他们的精神力量,作品记录“记录者”,也把他们的形象留给了后人。
摄影作品可以尝试创新内容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如制作互动式新闻报道、多媒体专题等,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摄影作品不仅能在媒体上发表,还可用于展览、出版画册等,拓展作品的传播渠道与影响力。
例如,一些新闻网站推出了互动式新闻专题,观众可以通过点击、滑动图片等操作,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