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冲击着每个人的家庭,同时也在冲击着我的母亲,从而催生出各种繁杂的一系列问题。《家在那里》是围绕着我母亲的生活展开的,母亲在我儿时竭尽全力陪伴,长大后又默默得体退出,家里出现两次变故后她不得不离开家庭,外出务工。期间,我持续拿起相机拍摄我的母亲,回归到家庭情感中,借此重新审视并思考我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
摄影捕捉到的图片不仅仅是一个瞬间,而是生命、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体,本作品《家在那里》探讨了家庭纪实摄影的更多可能性,让我更加了解了私密关系,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私密关系的本质是相互救赎。这世界总是有很多苦难,母亲在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听从父亲的,贤惠的,温柔的,父亲意外发生疾病时,母亲在大多数时候是坚强的,无助的,不知所措的,自强不息的。
我始终相信女性通关的最终结果绝不是父权或夫权,其幕后操控者从来都是缺乏真正主语、面目模糊,可以将这一主语暂时标注为权力分发机制,在这一机制里,男性因为性别而具有了身份资产,女性因为性别而降格为资产身份,在动物世界里,掠夺他人的财产和保护自己的财产是并行不悖的。在普遍贫困时期,几乎所有人都缺乏教育,也缺乏上升通道,文明和教化失去应有的力量。存量社会的内卷与系统的稳定的要求之和,男性的暴力和破坏欲望,最安全的宣泄通道除了酒精,就是在家庭内部。
母亲意识觉醒是我在上大学之后,我不再像从前可以肆意依赖她,她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母亲每一次理性的选择都会为以后的幸福做铺垫,她曾跟我说:“整个社会的运作机制,外部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只有缺乏现实感的人,才会认为其风险低于家庭内部的冷暴力”。当然这并不足够,最终的解决一定是由权力保障机制替代权力分发机制。忽略性别、单一具体的个体的天赋权力得到保障,女性基本权力才会被保障,实现性别上的正义和过程正义。
本作品《家在那里》除了母亲的出现,还有母亲的姐姐,她们支撑着彼此的灵魂,却又只能相互遥望,在陡峭逼仄的现实里侧身成长。自我独立和自我依靠,大概是当下最现实的策略。
张盼盼,2000年出生于徐州,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摄影专业2024届毕业生。导师是温京京老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